校友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名片,也是学校事业发展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校友工作,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校友工作意义
校友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充分认识校友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校友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服务校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合作为前提,以服务为手段,努力开展校友工作,科学引导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形成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校友工作得到跨越发展。
二、健全校友组织机构 ,完善校友工作机制
1、建立校友办工作制度。成立校友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友办”),明确校友办工作职责,规范校友办工作。校友办负责校友日常联络工作,建立校友会工作机制,完善校友理事会制度;建立校友工作表彰制度,对于校友工作组织健全、运行良好、成效突出的地方校友会以及主动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校友工作的个人,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优秀校友事迹记录和宣传机制,及时报道优秀校友的新动向、新成就。
2、规范校友会建设。各地校友会的组建、领导换届、活动开展等要在校友总会的指导下,按校友会章程规范运行。换届时,要根据各地校友会领导届别、年龄、职业等构成,充实或调整各地校友会机构成员。对于尚未建立校友分会的国内地区(成都、哈尔滨等)及海外,要发现一批热心校友工作的积极分子,促成他们牵头做好校友分会筹建工作,按照规范化要求组建校友分会。
3、建设“一库一网一平台”。“一库一网一平台”即校友信息数据库,校友会或校庆专题网站(含微官网),校友信息采集小程序平台。校友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经常性工程,各届班主任要高度重视,支持和配合校友办做好校友信息的收集、整理、更新工作,不断完善校友名录和知名校友档案。
4、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条件成熟时,依法依规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规范教育发展基金的捐赠、使用和管理。按照《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教育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教育发展基金理事会组织,建立筹措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制度, 健全奖教金、奖学金、助学金发放条款,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增强教育发展基金的造血功能。
三、培育校友文化,强化校友情感认同
1、培养母校情结。每位学子在收到我校录取通知书办理入学手续后,即成为我校校友,全校各部门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指导,关爱学生,善待学生,“教真知,育真爱”。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新生入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寻访优秀校友和校友返校等活动,培养在校学生的爱校意识和母校情结。在每一届毕业生离校前,每班推选几位校友工作联络员,每届选举产生年级校友会负责人,引导学生毕业后关心校友和母校发展。
2、举办“校友讲坛”。为进一步加强广大校友与母校的联络,拓宽校友参与学校建设的渠道,不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展“校友讲坛”系列活动,把 “校友讲坛”打造成学校的文化品牌。
3、丰富校友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是增进母校与校友感情、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各地校友会要结合当地实际不定期开展联谊聚会、社会公益、学术讲座等活动。学校要有计划组织校友返校开展“3×3篮球赛”、“贺岁杯足球赛”等文体活动;将每年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定为校友“返校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校友返校聚会,校友办要做好协调工作,为校友提供便利,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邀请相关校领导参加校友联谊活动。
4、建设文化长廊。收集自建校以来各届校友的班级合影、荣誉成果等,制作校友文化长廊照片墙,培育校友文化,展示校友风采,激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励志成才。
5、更新校史馆资料。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发展历程,展示学校的风采和业绩,校友办不定期向校友征集史实资料、荣誉成果和文化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校史馆资料内容。
6、培育捐赠文化。校友捐赠活动,是校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和鼓励校友反哺母校、参与母校发展建设,弘扬“爱校荣校”优良传统。校友可以以个人或班级、年级的名义设立奖教金、奖学金、助学金,还可以捐赠实验设备、校友林、文化景观等。捐赠资金统一纳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专款专用。
7、开发校友纪念品。精心设计和开发系列校友纪念品,拓展校友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形式。
四、搭建桥梁纽带,助推咸宁引才引智
30多年来,我校办学成果显著,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校友中不乏政、产、学、研等优质资源。学校各部门要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加强与知名校友及校友企业的沟通,做好咸宁各类创新创业、招商引资、展会信息对校友的推送发布,吸引更多校友返回家乡合作发展,为咸宁“引才引智引资”搭建桥梁,为咸宁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校友工作是学校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校友工作的新局面。
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二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