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探讨作文批改新模式
2010年,本人在高一两个理科实验班开展了作文互批活动,经过大半年的探索,我们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很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现表述如下:
一、简单的案例描述
时间:2007年11月4日 班级:高一(1)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作文互批的活动,相信大家会感兴趣的。
(板书:自主合作、评改结合)
学生们感到很新鲜,议论纷纷
师:在互批前,老师先要提几点要求。
1、三位同学为一组,选出组长;
2、 每篇作文每位同学都必须看过一遍,最后由组长综合各位同学的看法用红笔写评语。
(教师发作文本,学生们分好组,选好组长,静静地看作文。)
(20分钟之后) 教室里开始吵闹,他们要么讨论评语的写法,要么举手提问,如,错别字怎样找,病句如何改等等,老师有些应接不暇……
(30分钟之后) 教室里似乎更加喧闹了,组长忙着写评语,其他同学似乎完成了任务, 甚至有些学生在说说笑笑,有组长举手提问评语的写法……
(40分钟之后)教师发批改情况反馈表,内容如下:
1、 批改中出现的问题;
2、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
3、意见建议;
4、组长签名。
(下课时,收起作文本)
二、案例评析
1、现代语文教学,要求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另外,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作文的批改作了如下表述: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这些认识和表述都为我们开展作文互批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互批活动的情景,能够看出,它虽然还很不成熟,各方面的考虑很不周到,但还是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让我们看看各小组的反馈意见吧:
组一: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小组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以前老师们总把我们的作文一个人批改,这次活动可以让我们提高欣赏作文的水平,并且有了丰富的词汇,有利于我们今后写文章……
组二:这节语文课,我们进行了批改作文的活动,从中,我们感触很深。我领略到了同学们的文采,原来是那样棒!那些优美的词句摆在面前,令我惊讶、佩服,再看看自己的作文,简直无法跟他们相比。我们还从中学到了课内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常常容易错的字,优美且具有特色的佳句,还领略到了同学的感情,真是受益匪浅。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这样我们就能开拓视野,学得更多!
组三:这个活动,对我们很有用,可以使我们的脑子越来越灵。希望这个活动继续开展。它使我们同学间的关系更好,更和睦。还使我们感到有趣,非常开心,……
……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作文批改模式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对己,对学生都十分有利的教学境界!其一,它可以大大解放我们的工作负担,提高批改作文的效率;其二,对学生来,能够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交往,使他们学会欣赏彼此的长处,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他们练习写作的内驱力,提高他们写作的技能和水平。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批改前,教师应事先看过每个学生的作文,这样对全班的总体情况先有个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增强批改的预测性和针对性。并且批改后,教师也应该收起来一本一本看过,这样对于批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加以补救,如没有找出来的错别字、病句等,老师能够及时指出。也就是说,老师仍需要对批改的质量把关。
2、批改前,应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和具体步骤,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这样,在批改时,他们就会按照步骤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纪律松散、效率低下甚至成员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如第二次批改时,我们就增加了纪律委员,加强纪律的管理,这样在批改时,学生也不会太吵,不会影响到其他组员的行为,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
3、统一批改符号,可以提高批改的效率和教师指导的效率。否则这个组用这个符号那个组用另外的符号,教师在最后把关时就会觉得混乱不堪。
4、充分重视组长的作用。因为批改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起到核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组长进行写评语的培训,让他们把握住写评语的几个原则,这样组长就会在小组内部出现分歧时写出真正得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评语。
5、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如分组的标准可以改变;一个组可以批另一个组的作文等。但是要注意,批好另一组的作文之后,一定让小作者和写评语的组长有个交流,这样能更充分发挥批改的效应。
6、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因为这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指针。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批改活动的策略和组织模式,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此项活动的新鲜感。这会使我们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对学生的尊重,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以前的教学做得很不够。
小组反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批改的题目、时间;
2、本次批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记录本组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
4、对同伴的意见、建议;
5、对老师的意见、建议;
6、小组长、纪律委员签名等
附录:
一.作文评分细则
评定档次 A档(60—54分) B档(53—48分) C档(47—36分) D档(35分以下)
中心思想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较明确 中心不明确
思想感情健康 思想感情健康 思想感情健康 思想感情不健康
内容结构 内容充实,有新意 内容具体 内容较具体 内容空泛
结构完整 思路清晰 思路较清晰 文不对题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有文采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
文字书写 字体标准规范 书写认真 错别字较少 错别字较多
无错别字,文面整洁 基本无错别字 文面较整洁 文面不整洁
其他方面:①书写整洁、美观加3—5分;②书写潦草,字迹难辨扣3—5分;③两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5分。
二.作文批改符号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三.操作流程
1.分组批改:每组三人,在组长(即第三阅卷人)的布置下轮流阅读批改同学作文。要求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认真的圈点批划,大到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小到字、词、句、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用符号圈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划出写得精彩的句子,写出眉批和尾批。在批改过程中坚持以个人为主,每人每篇均要写出个人的批改意见,特别是“主要优点”和“存在问题”,每位同学要有自己独特的审视角度和阅读感受,提倡个性表达,并将其填写在“作文评改记录表”上。
2.组内交流:个人阅读批改结束后,小组进行短时讨论,分析每篇作文的主要优点和存在问题,就评改意见反差较大的进行讨论(或向老师反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沟通思想后,进行重新评改。譬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体”问题。因为“弱化文体”“文体自定”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要避免出现“四不像”的文章。组内交流后,小组长汇总“作文评改记录表”的意见,将评语评档填写在记录表上。
3.反馈再改:组长将学生互批后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作者认真阅读同学给的圈点批划和评语建议,再次进行作文自改。问题较多的作文可如此反复修改,问题较大的作文应建议重写。通过互改和自改,严格要求,层层把关,让每位同学懂得每次作文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像过去那样一交了之,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作者对同学的批改有不同意见可以向批阅组提出,同学之间可以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以沟通见解,取得共识。
4.课堂交流:在学生互改过程中,要求各组推荐在评改过程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习作者在课堂上朗读,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欣赏品评。
5.点评小结:在学生进行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将一直在旁巡视学生的评改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地解答。评改结束后,由课代表将作文收齐交给老师,教师迅速检阅各组评议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6.检查总结: 课后教师及时检查学生填写的“作文评改记录表”,对照学生作文检查学生评改和评语是否恰当,评判学生的参与和认真程度。
四. 作文评改记录表
1 评阅人(签名) ` 评定档次及分数
主要优点
存在问题
修改建议
2 评阅人(签名) 评定档次及分数
主要优点
存在问题
修改建议
3 评阅人(小组长)(签名) 组评档次及分数
主要优点
存在问题
修改建议
上一篇:
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通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