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整本书阅读现状
1、师生重视不够。
2、缺乏有效指导
① 书目推荐欠缺计划性和系统性
②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
③激趣手段单一或者缺乏。
3、结果缺乏检测评价
三、主要对策
1、整本阅读课程化。
只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对阅读不以为意的现状。课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和写作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三驾马车”,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均衡。而重视是需要以充足的课时安排作为保障的。如一个学期语文如果是100个课时,课文阅读教学可以安排40课时,整本书阅读和作文教学各占30课时。这样的安排,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整本书阅读,必须设计教案,布置任务,还需要批改作业;而学生有了固定的阅读时间,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2、书目推荐精准化
首先精益求精。选择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卷帙浩繁,多达九十多部,如果一一读完,没有几个月恐怕拿不下,其实把《欧尔妮·葛朗台》《高老头》读完,就可以基本领略作者对人生世相的精细观察和传神刻画。不同体裁也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其次博览群书。文学作品必不可少,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哲学名篇、科学典籍等应广泛涉猎,做个杂食动物,才能营养丰富,有益身心。其中美学论文和哲学作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认知水平很有作用,建议给学生适当推荐,如朱光潜《谈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等。
再次循序渐进。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推荐的书目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
3、促读方式多样化
跨界延伸导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跨媒介阅读”作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跨媒介只是跨界的一部分,有些书的阅读还需要打开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而有些书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对比细节,发现差异。如阅读《毛泽东传》时之前就必须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导读;在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之前,可以通过展示梵高的著名画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趣方式多样。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阅读一样无法进行,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知识竞赛、剧本改编表演、辩论会、演讲比赛、经典段落背诵比赛、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分享等都是很好的促读手段,可以结合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
4、考查评价常态化
对学生来说,分数是最好的动力。每读完一本名作,教师都可以设计一套检测题,题目宜大小结合,小指作品中的细节,是学生走马观花找不到答案的细节,这是督促学生认真读书的手段之一;大指的是对整本作品的把握,用来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能力。题型可以丰富多彩,例如:选择,填空,仿写,鉴赏等,这样的试卷的出题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合作,并且下深水阅读。但难在开创,一旦形成制度,就可以成为宝贵的资料,一届一届沿用下去。另外,平时大小考试也需要给名著阅读留出空间,分值在10分以上为好,以拉开读与不读的学生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经说到,读书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不仅读历史党史典籍,而且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这个“全民阅读·书香中国”活动席卷全国、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的年青一代更要努力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虽然整本书阅读是一项浩大繁复的工程,需要我们投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但一旦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必然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的综合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也可以使我校的墨香书香更浓一点,使我国的文气底气更厚一点。
上一篇:
幸福在起航 做好新时代中学生生涯规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