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差生”,指的是那些学习成绩、性格习惯、心理素质或道德品质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非常不好做,搞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班乃至全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作为班主任,如何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这既是当前班主任直接面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以下是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待能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一、研究“差生”产生的原因
差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一般有这样几点:一是父母教育的失当或缺失导致的,表现在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父母离异或缺失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教育方法不当或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或者溺爱孩子。这样家庭的孩子养成了懒惰,怕吃苦,自私,偏执、不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所以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的不良现象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消费文化、影视娱乐文化的消极方面对青少年的毒害很大。三是自身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跟不上。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上进心。因此,分析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
二、 掌握“差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般来讲,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由于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使孩子养尊处优或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学生放任自流。
2、心态脆弱,遇难而退。成绩差的学生遇难而退,不能化苦为乐,一时失败就会怀疑人生,轻看生命。
3、怕苦怕累,厌恶学习。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请家教老师进行强化训练,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孩子感到读书苦不堪言,于是心灰意懒,自暴自弃。
4、个性抑郁,烦躁焦虑。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太笨,思维迟钝,产生焦虑、郁闷、失望情绪,甚至不想读书。特别是那些经历过考试失利挫折的,走不出过去阴影。
5、情绪低落,自卑失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加之先天不足,没有读书的习惯。总觉得自己渺小,不如别人,形成自卑心理。
6、心理逆反,憎恨仇视。有的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认为当今世界弱肉强食,成者为王败者寇,受到同学或老师误解、歧视、批评时,会心存不满,产生憎恨仇视心态,以致进行报复。
差生是更需要关爱的一群。在健康的班级里,差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细心的班主任会在他的问题孩子心里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的某些投影,从而找到沟通的“金钥匙”。
三、转变观念,耐心细致做“差生”转变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用辨证的观点对待差生。首先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差生”,相信学习差的学生同样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差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等;其次,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差生并非永远是差生,差生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俯首甘为孺子牛",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此树立信心,从而来挖掘差生的潜力,使差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2、全面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善待“差生”。教师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差生”,分析他们的心理,找出差生差的真正症结。提倡教师勤下班,多观察,与学生多沟通,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且平等的师生关系。
3、以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应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多种活动多正面引导学生,将德育思想和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集体荣誉感。捕捉“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发现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以此使它成为后进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他们的转化。教师要借家访、家长会等机会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交际的范围,情感的取向,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要争取家长、社会的配合和协助。
5、真心实意的去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差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同样渴望被尊重,同样渴望被老师关爱,被同学关心,同时他们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很冷漠、刻薄。这样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只会更深的伤害学生、摧残学生、甚至毁灭学生。所以老师对差生的教育工作要更加讲究科学性、艺术性。要更加严谨、公正、爱心和有良知开展工作。
总之,“差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善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与之沟通,平等相处,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
上一篇:
全面关爱女生 做好女生教育管理工作
下一篇:
直面挫折 珍爱生命